《煤矿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MT5010—95)
6 多绳摩擦式提升机安装工程

6.1垫铁、基础螺栓及二次灌浆

(I)保证项目

6.1.1 垫铁的材料必须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第C.1.1条的规定。

6.1.2 主轴、减速器、电动机、制动闸、导向轮基座所用垫铁的表面粗糙度必须达到6.3/ 的要求。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6.1.3主轴、减速器、电动机、制动闸、导向轮基座下的垫铁在基础上必须垫稳、垫实,放置垫铁的基础面必须经过研磨,垫铁与基础的接触面积应不少于60%。

检验方法 工程隐蔽前观察检查和用0.2kg手锤敲击检查,并做好隐蔽工程检查记录;竣工或中间验收时检查隐蔽工程记录。

6.1.4 基础螺栓的材质、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或出厂技术文件的规定。

检验方法 对照技术文件检查。

6.1.5 主轴、减速器、电动机、制动闸、导向轮机座的二次灌浆必须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C.3的规定。

(Ⅱ)基本项目

6.1.6 主轴、减速器、电动机、制动闸、导向轮安装时所用的垫铁规格应根据机座宽度和本标准附录C中第C.1.5条的规定进行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合格 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第C.1.2条的规定。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垫铁宽度增加20mm。

检验方法 工程隐蔽前观察检查并做好隐蔽工程检查记录;竣工或中间验收时检查隐蔽工程记录。

6.1.7 主轴、减速器、电动机、制动闸、导向轮基座下垫铁组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合格 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第C.1.3条的规定。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相邻两垫铁组的间距为600~800mm。

检验方法 工程隐蔽前观察检查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竣工或中间验收时检查隐蔽工程记录。

6.1.8 主轴、减速器、电动机、制动闸、导向轮机座找正后,同组垫铁应符合下列要求:

合格 各垫铁之间断续焊接牢固(铸铁垫铁可不焊)。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每段焊接长度不小于20mm,焊接间距不大于40mm。

检验方法 工程隐蔽前观察检查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竣工或中间验收时检查隐蔽工程记录。

6.1.9 主轴、减速器、电动机、制动闸、导向轮机座的基础螺栓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合格 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第C.2.2、C.2.3、C.2.4、C.2.5和C.2.6条的要求,螺栓露出螺母不少于2个螺距。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螺栓露出螺母长度基本一致,均为2~4个螺距。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或检查施工记录。

(Ⅲ)允许偏差项且

6.1.10 主轴、减速器、电动机、制动闸、导向轮机座垫铁安装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1.10的规定。

垫铁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表6.1.10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检验方法
1 每组垫铁层数3层 +1层
-2层
检查隐蔽工程记录
2 垫铁总高度不少于60mm(㎜) -10
3 平垫铁露出设备底座底面边缘10~30mm(mm)±5
4 斜垫铁露出设备底座底面边缘10~50mm(mm)±5

6.2 主轴装置安装

(I) 保证项目

6.2.1 主轴装置的位置偏差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6.2.1.1 主轴轴心线在水平面内位置偏差:塔式2mm,落地式5mm;

6.2.1.2主导轮中心线的位置偏差:塔式2mm,落地式5mm;

6.2.1.3主轴轴心线与垂直于主轴的提升中心线在水平面内的垂直度不应超过0.5/1000。

检验方法 拉线、钢尺检查。

6.2.2 主轴水平度严禁超过0.1/1000。

检验方法 用水准仪测量检查。

6.2.3滚动轴承的游隙或滑动轴承轴肩与瓦的侧间隙(窜轴量)必须符合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无规定时滚动轴承的游隙必须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第C.11.3条的规定。

检验方法 塞尺检查。

6.2.4 主轴轴颈与滑动轴承下瓦接触及与顶瓦间隙必须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第C.10.2、C.10.3和C.10.5条的规定。

6.2.5 制动盘的端面跳动严禁大于0.5mm。

检验方法 百分表检查。

(Ⅱ) 基本项目

6.2.6 制动盘的表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合格 表面粗糙度不应低于3.2/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光滑均匀,无明显走刀痕迹。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6.2.7 制动盘切削后,厚度应一致,偏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合格 不应超过0.2mm。

优良 不应超过0.1mm。

检验方法 用游标卡尺检查。

6.2.8 摩擦衬垫与压块、固定块、筒壳间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合格 贴实和靠紧。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排列均匀、整齐。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6.2.9 轴承箱内清洁无杂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合格 转动部位的接合面不漏油,静止部位的接合面不渗油。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转动部位接合面不渗油。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Ⅲ) 允许偏差项目

6.2.10 主轴装置安装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10的规定。

图6.2.10 摩擦衬垫及绳槽尺寸

图6.2.10 摩擦衬垫及绳槽尺寸
1-摩擦衬垫;2-压块;3-固定块;4-主导轮中心线;5-筒壳;6-制动盘

主轴装置安装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表6.2.10

6.3 减速器安装

(I) 保证项目

6.3.1 减速器内必须清洁无杂物,转动部位的接合面油迹擦干后5min不见油,30min不成滴;静止部位的接合面油迹擦干后1h不见油。

检验方法 外观检查和检查施工记录。

6.3.2 减速器齿轮啮合的接触要求必须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第 C.9.1条的规定。

6.3.3 减速器齿轮啮合的顶、侧间隙必须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第C.9.2、C.9.3条的规定。

6.3.4减速器轴颈与轴瓦接触角和接触点数必须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第C.10.4条的规定。

6.3.5 减速器轴颈与轴瓦的间隙必须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第 C.10.2、C.10.3条的规定。

6.3.6 弹簧基础减速器基础弹簧的安装,必须按制造厂家的编号进行,安装工序必须符合出厂技术文件的规定。

检验方法 检查施工记录。

6.3.7 滚动轴承的游隙必须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第C.11.3条的规定。

(Ⅱ) 允许偏差项目

6.3.8 减速器输出轴及联轴节安装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3.8的规定。

减速器输出轴及联轴节安装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表6.3.8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1





大轴轴心线水平度 0.15/1000 用框式水平仪在轴头上检查
2二、三轴轴心线水平度 以齿轮啮合达标为准 检查安装记录或用铅压法检查齿轮啮合情况
3齿轮联轴节 同轴度径向位移(mm) 0.15 转动一圈用百分表量
同轴度轴向倾斜 0.6/1000 检查联轴节两端面间隙
4蛇形弹簧联轴节 同轴度径向位移(mm) 0.10 转动一圈用百分表量
同轴度轴向倾斜 0.8/1000 检查联轴节两端面间隙
5





主轴与输出轴的径向位移(mm) 0.1 转动一圈用百分表量
6主轴与输出轴的倾斜 0.1/1000
7减速器与主轴装置连接后,盘动主导轮一圈,在刚性联轴节最远处,测量减速器机体,沿轴向和径向的偏摆(㎜) 0.15

6.4 导向轮及车槽装置安装

(I) 保证项目

6.4.1 导向轮中心线与主导轮中心线的重合度严禁超过1.0 mm

检验方法 从主导轮中心垂线测量。

6.4.2导向轮轴心线与主导轮轴心线在水平面内的平行度严禁超过0.3/1000。

检验方法 拉线尺量检查。

6.4.3 导向轮轴心线与设计中心线在水平面内的位置偏差严禁超过2.0 mm。

检验方法 检查施工记录。

6.4.4 导向轮轴心线的水平度严禁超过0.2/1000。

检验方法 检查施工记录或在轴头用精密水平尺测量。

(Ⅱ) 允许偏差项目

6.4.5导向轮及车槽装置安装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4.5的规定。

导向轮(或天轮)及车槽装置安装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表6.4.5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1 导向轮轴承座沿轴方向的水平度 0.1/1000 拉线、水平仪测量
2 导向轮轴承座垂直于轴方向的水平度 0.15/1000
3 车槽装置的水平度 0.2/1000
4 车槽装置的对称中心线与主导轮中心线的重合度(mm) 0.5
5 相邻两车刀中心线间的距离(mm) 土1.0

6.5 盘式制动器安装

(I) 保证项目

[[文件:6.5.2.jpg|有框|图6.5.2盘式制动器]]

6.5.1 同一副闸瓦与制动盘两侧的间隙应一致,其偏差严禁超过0.1mm。

检验方法 用塞尺检查。

6.5.2 闸瓦的平均摩擦半径Rp,(见图6.5.2)必须等于或略大于设计的平均摩擦半径。

检验方法 尺量检查

6.5.3 各制动器制动缸的对称中心0与01(见图6.5.2),在铅垂面内的重合度△严禁超过3mm。

检验方法 拉线、尺量检查。

(Ⅱ) 基本项目

6.5.4 同一副制动器的支架端面与制动盘中心线平面间距离h(见图6.5.4)应符合下列规定:

[[文件:6.5.4.jpg|缩略图|图6.5.4制动器支架示意图
1-支架;2-简体;3-闸瓦;4-制动盘中心平面;5-制动盘]]

合格 其允许偏差为±0.5mm。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两侧间距的偏差方向应对应。

检验方法 挂垂球用尺量。

6.5.5 同一副制动器两闸瓦工作面的平行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合格 不应超过0.3mm。

优良 不应超过0.2mm。

检验方法 尺量检查。

6.5.6 制动器支架端面与制动盘中心线的平行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合格 不应超过0.2mm。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两侧平行度对称相等。

检验方法 尺量检查。

6.5.7 闸瓦与制动盘的间隙应符合下列规定:

合格 不应超过1.0 mm。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同一副闸瓦与制动盘的间隙均匀相等,其差值不应超过0.2mm。

检验方法 用塞尺检查。

6.5.8 闸瓦与制动盘的接触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合格 不小于60%。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接触面分布均匀。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6.6 液压站安装

(I) 保证项目

6.6.1 液压站安装标高必须符合设备出厂技术文件的要求。当出厂技术文件无规定时,二级制动安全闸的回油管口必须高于盘形制动器油缸中心线80mm。

检验方法 检查施工记录。

6.6.2 液压站的油泵、阀、内部油管、油箱等必须清洗干净,干燥后涂上机油再进行装配,管道接头处在0.7MPa油压下,严禁漏油。

检验方法 检查施工记录及观察检查。

6.6.3 液压站用油必须符合出厂技术文件的规定。

检验方法 检查出厂合格证或化验记录。

6.6.4 制动手把在全制动位置时,直流毫安表必须接近于零;制动油缸的残压必须低于0.5MPa。

检验方法 外观检查。

(Ⅱ) 基本项目

6.6.5 液压站外部油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合格 排列整齐、不漏油。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美观,不渗油。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6.7 辅助装置安装

(I) 保证项目

6.7.1 速度控制装置、发送装置、链条张紧装置、深度指示器及油箱、油泵、管路的安装必须符合设备出厂技术文件的规定。

检验方法 对照设计图纸检查。

6.7.2 速度控制装置的中心线与主轴中心平行,必须保证摩擦轮有良好的接触。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6.7.3 减速装置的感应线圈在挂钢丝绳时,必须预先穿入,然后根据出绳角位置安装底架,感应线圈内孔与钢丝绳间隙均匀。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Ⅱ) 基本项目

6.7.4 深度指示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合格 传动轴应保持水平,齿轮啮合良好,各传动部件灵活、可靠。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盘车时轻松,无阻滞现象。

检验方法 检查施工记录或盘车检查。

6.7.5 深度指示器指针应符合下列规定:

合格 指针行程应大于指示板全行程的2/3,指针移动平稳并不应与指示板相碰。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指示板上的标记应醒目、美观。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6.7.6 润滑油泵、阀、润滑油管路和油箱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合格 不漏油,运转正常。

优良 不渗油,运转正常,噪音小,管路排列整齐。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6.7.7 圆盘深度指示器及其传动装置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合格 装配正确,转动灵活。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转动平稳。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Ⅲ) 允许偏差项目

6.7.8 发送装置和链条张紧装置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7.8的规定。

发送装置和链条张紧装置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表6.7.8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1 传动轴与主轴的平行度 0.3/l000 拉线、尺量
2 主、从动链轮中心线重合度 1/l000

6.8 试运转

(I) 保证项目

6.8.1 提升机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调试和试运转(包括无负荷运转和负荷运转),调试和试运转的要求必须符合设备出厂技术文件和《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检验方法 操作运转检查。

6.8.2 制动力矩调试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6.8.2.1 制动力矩为最大静力矩的三倍;

6.8.2.2 凿井提升或下放物料时的制动力矩必须大于最大静力矩的二倍。

检验方法 检查施工记录。

6.8.3 调试盘式制动系统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6.8.3.1 制动系统中的空气应排除;

6.8.3.2 各闸瓦的接触面积不小于60%;

6.8.3.3 制动手把在全制动位置时,电液调压装置应符合本标准第6.6.4条的规定;

6.8.3.4 制动手把在全松闸位置时,电液调压装置的电流应等于工作压力对应电流值,压力应等于实际使用负荷所确定的工作压力;

6.8.3.5制动手把在中间位置时,电液调压装置的电流应约为实际使用负荷所确定最大工作压力对应的电流值的1/2,压力应为实际使用负荷所确定的工作压力的1/2。

检验方法 检查调试记录或操作检查。

6.8.4 各种手把和脚踏板必须灵活、可靠、准确。

检验方法 操作检查。

6.8.5 无负荷试运转时间不少于8h,负荷试运转时间不少于24h,每8h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6.8.5.1 各部运行正常,减速器和主轴承不得有漏油现象;

6.8.5.2 紧急制动时间不得超过0.3s;

6.8.5.3 安全阀的动作及时、准确,制动器的动作灵敏;

6.8.5.4 制动器安全制动减速度,下放重物时不小于1.5m/s2,提升重物时不大于5.0m/s2,同时减速度不大于引起钢丝绳滑动的极限值;

6.8.5.5 当速度超过限制速度15%时,超速保护装置应起作用;

6.8.5.6 各钢丝绳的张力均匀;

6.8.5.7 各主要零部件无变形情况;

6.8.5.8 滑动轴承温升不超过35℃,最高温度不高于70℃,滚动轴承温升不超过40℃,最高温度不高于80℃;

6.8.5.9 导轮运行平稳;

6.8.5.10 过卷保护装置动作可靠;

6.8.5.11 液压站油温升不超过35℃。

检验方法 检查试运转记录或操作运转检查。

6.8.6 试运转合格后,必须全部更换新油。

检验方法 检查施工记录。

(Ⅱ) 基本项目

6.8.7 试运转合格后,应对提升机主机及其附属装置重新涂漆(润滑点涂红漆),管路涂漆颜色见表6.8.7,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合格 按规定涂漆。

优良 在合格的基础上,涂漆均匀,美观。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管路涂漆颜色 表6.8.7
项次 管路类别 涂漆颜色
1 空 气 管 浅兰色
2 水 管 绿 色
3 稀油压油管 深黄色
4 稀油回油管 柠檬黄色
5 干 油 管 褐 色
0%